您的位置:首页 >会展 >

1952年6月12日晚,专业化的北京人艺在史家胡同56号院成立 | 博物馆里的话剧史

2023-08-18 03:57:51 来源:个人图书馆-明日大雪飘


(相关资料图)

博物馆里的话剧史

这里有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

这里有人才培养的汗水与耐心

这里有幕后英雄不可或缺的努力

当年焦菊隐曾向舞美部门强调,当戏进入上台合成阶段,各部门的工作都要与演员统一协调起来了,布景、道具、灯光、效果等都参加到“表演”中来,他们各自的创造都要“埋没在演员的创造中”。当大幕拉开时,舞美工作人员或被隔离在布景后边,或隐身于小小的灯光控制间中,他们要甘愿做“后台英雄”。《雷雨》中周家客厅有个座钟,为了符合时代特征,钟的外形和内芯都是道具人员精心制作的。每次演出前,陈凤燕都要给它上好弦,让钟摆在一幕、二幕摆动起来,显示出周家的秩序一切如常。第三幕是四凤家,换景了。陈凤燕要想着在钟摆那儿放一个小盒盖,让它停摆,因为四幕一开场是半夜,周家一片死寂。周朴园呼唤仆人,问:“钟怎么停了?”仆人道:“每次总是四凤上的,今天她走了,这件事就忘了。”剧作家通过这样的细节设置突出舞台时间和戏剧氛围的变化,赋予道具师任务,让他们的工作直接参与舞台上的演出,仆人忘了,道具师绝对不能忘。为了完美的演出效果,陈凤燕和一代代的同事们情愿专注于这细碎的工作。作为人艺自己培养出来的道具师,陈凤燕对剧院的点滴更加熟悉,她特别重视和演员的配合,每有不解之处,总是和演员们充分沟通,确保准备的道具不出差错。比如杨立新在《天下第一楼》饰演卢孟实时,严格要求戏里的账本一定要专用,不能随意更换。这版他演过几百场,始终就用那一个账本。每次装台的时候,陈凤燕都把账本搁到“福聚德”二楼楼梯的把角处,杨立新演出的时候到那儿就能拿到,绝对不会错。“要讲究,不要将就”,这是北京人艺艺术生产各个环节的共同追求。排演《天下第一楼》时,舞美人员和演员一起去“全聚德”烤鸭店体验生活。刚出炉的烤鸭自是剧中首要的道具,最初制作人员以真鸭子为“模特”,用纸盔的方法将它做出来,可拿到舞台上一看,才发现个头儿太小,有损剧中“福聚德”烤鸭应有的肥嫩、诱人形象。于是他们重新调整方法,适当放大尺寸,改用苯板(即泡沫板)塑型,表面糊上高丽纸或布料,然后用泥子找平,经过打磨,再上色上油。最终在舞台光的照射下,这些鸭子看上去肥大油亮,令人垂涎欲滴。除了鸭子,剧本中还有鱼、烤鸡以及各种青菜,道具人员就把在“全聚德”看到的菜式画下来,回去用纸、苯板和秫秸秆亲手制作。纸活儿的制作每一步都要耐心细致,耗时较长,但慢工出细活,经过反复雕琢的成品美观、轻盈、实用,经得起时光的检验。这些鸭子和菜在戏里一用就是二十多年,一样都没有淘汰过。尽管现在市场上有各种模型,很方便就能买到,但那不是制作人员从生活出发、经过观察研究后为这部戏量身打造的道具,如果随便更换,也就失去了北京人艺特有的风格和传统。博物馆里的话剧史:“要讲究,不要将就”|新刊·专栏

作者简介:刘琳,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,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研究馆员。长期从事北京人艺院史及戏剧类藏品的研究、整理,致力于话剧史资料的收集与戏剧文化的传播,多次担任焦菊隐、曹禺等名家纪念展及各类戏剧专题展的策展、撰稿,并主持“记忆深处的北京人艺”口述历史项目,抢救性挖掘亲历者的记忆。

关键词: